主禱文 III :活著

講題: 主禱文 III
講員: Rev. Joe Pang
經課: 太 6:9-13 (主禱文)
文字紀錄: Freedom D.

大家此時此刻的狀態如何?你的感受又怎樣呢? 耶穌教導門徒祈禱的時候亦很關心門徒當時的狀態、他們的家人和社區的情況。我們在崇拜前,又有沒有嘗試先去安靜片刻,了解一下此時此刻自己的感受呢?

在過去兩篇主禱文的講章裡,我們了解到主禱文的背景,知道耶穌喜悅我們用親暱自然的語言祈禱,又明白到主禱文的結構 (三個願望、三個祈求)。這段時間裡,我們基恩之家和友會GSKL都下定目標,要在每日的下午三時正唸主禱文,目的是希望在生活的不同時間裡都有靈修的元素,而且更要培育自己能否從勞碌的時間表中分別為聖的能力。

基督教傳統講求早晚靈修,今年我們基恩之家小試牛刀,先在下午三時作一次禱告。如果來年我們效法過去各靈修大師的做法,把靈修次數增加至一日三次、五次、七次、甚至八次的話,大家又準備好了嗎?

正同上星期基恩之家第一任牧師 Selina 的講道見證所言,Maranatha (主請你來),和所有的靈修目標一樣,都是要踏上朝聖的旅程。你又準備好要遇見上帝了嗎?

合一的禱文

在眾多基督宗派中,唯有主禱文是各門派都採納認同的。不論是東正教還是新教,新教中又不論是福音派還基要派,大家都使用同一段主禱文。因此它又被稱為合一的禱文。縱使在八世紀時曾經一度沒落,但它的地位不論是對過去各靈修大師,還是今日的信徒都有獨一無異的重要性。從撒旦教刻意倒轉背誦主禱文來敵基督的習俗中也可見主禱文在基督宗教內擔當的超然地位。所以,主禱文比我們所想的更加重要。

願祢的國降臨

今日的講道見證集中在主禱文的兩句:「願祢的國降臨」和「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如果你問初信基督的我為何要相信耶穌,我會毫不猶豫的回應:因為我要進入天國。但當我更仔細地起認識神學後,我發現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主耶穌的主禱文就正正教導我們,我們是要去求祂的國降臨,而不是相反的要離開塵世走進天國。這個觀念和猶太教的很多禱文都吻合的地方:上帝國是要降臨,而非由信徒上升。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而「願祢的國降臨」的下一句,「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正正就是形容天國降臨後會發生的事。那究竟甚麼是祂的旨意? 答案就在耶穌來後的第一句:「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中可見。耶穌的道成肉身不是要被釘十字架,祂的首要任務正是把上帝國降臨。

現在讓我們用少許時間想像一下,假如神的國真的降臨在我們辦公室,或在我們家中,那個情境和今日我們面對的現實又會有何不同? 環境會不會是更聖潔(或清潔)? 還是是成員間會更彼此支持、更互相包容、甚至更多愛呢? 雖然我們可以輕易的列出數十項神的國降臨後的不同,但我們又有沒曾經付出過努力,去渴求這些「轉變」的出現呢?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 願

主禱文中的「願」,指的是我們的渴求,都是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使它發生的。例如我們渴求社會有更多公義、有更多人能張開雙眼認清事實,這些願望全部都是我們能做的。

天國文化要依靠我們和主合作建立。千萬不要輕看自己的角色,我們是絕對有能力使天國降臨的,否則耶穌又怎會教我們這樣禱告? 而正正是因為我們有能力參與當中,促使改變,我們才需要有這段主禱文來提醒我們的角色和責任。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 祢的旨意

當耶穌教我們祈求「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時,問心而論,我們又真的願意祂的旨意真的彰顯在我們身上嗎? 今年是我第18年做牧師,但說到自己能否坦然的讓祂的旨意臨在我身上,我也對感到慚愧。在過去的一次退修營中,我被邀請定睛在聖傷畫像中,然後被問到自己是否願意作祂腳下的婦女們,同悲慟、同哭泣。在那段靈修的過程中,我才能坦率地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洞察到心中的不情願和恐懼,才知道原來我想效法因惶恐而不認主的彼得。不過屬靈經驗中有耶穌的同行,祂比我們更早得悉我們的心意和階段,祂輕輕的對我說「It’s okay」。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撫心自問,此刻的你又願不願意去看你目前的狀態、真實的自己? 你望著耶穌像時,你真的想上前擁抱耶穌? 你願意做悲愴哀慟的婦女嗎? 還是想作惶恐逃跑的彼得?

屬靈旅程不是一條直路,而是一條螺旋形的朝聖旅程。很多引領大家朝向上帝的營會,例如基恩之家和GSKL的天國文化營,在營會後都會被弟兄姊妹們抱怨: 火熱的心三日後就消逝了。但事實上,縱然熱情會熄滅、會冷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在那一刻耀眼的火花中被燃點、被改變。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 行在地上

教會的同工從早都晚都為各項事工勞碌奔波。照理說教會並非牟利機構,無需跑數,不應該會如斯忙碌。究竟他們在忙甚麼?

試想像今日耶穌來到香港,他會做甚麼? 大家覺得他會探訪政治基地? 會去深水埗? 還是醉臥在五星級酒店養尊處優呢?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根據我們對福音書的理解,我們都知道他的夢想和心願。也因此,基恩之家就按著耶穌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和大誡命「你要以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可12:29-30) 來建立起五大事五,按著耶穌心意開始事工。

如果耶穌今日臨到香港,我們又會見到甚麼的一番景象呢? 經上記著說我們作基督門徒的,要謹記「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二20﹞,如果我們的生命環境裡沒有耶穌,你作為基督徒又會在那裡呢?

基督在我裏面活著

還記得在浸禮時宣告「與耶穌同埋葬、同復活」,一起生一起死的承諾嗎? 在靈修的朝聖路上,我相信單從探索自己生命去尋找耶穌是可以的,不過非常困難,因為花花世界叫我們難以定晴在主的路上;若是單從耶穌的生命去尋找呢? 有人說朝聖的路上要唯有耶穌,所以要拋下一切,倒空跟從。但事實上我相信這種做法是不可能完全認識耶穌的,因為耶穌就不是一位只閉門造車的主。最好的朝聖之旅莫過於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又能找到基督。

在靈修的路上走得愈遠,我就愈感受到尋找自己、遇見自己和遇見神是同一條路。因為我們都是神獨一無異的創造,所以透過靈修我們既能找到自己,又找到神。

聖方濟家中經濟富裕,為製衣業翹楚。今日我們聖誕節時的馬槽裝飾,相傳就是由聖方濟藝術靈修時的產物。聖方濟即使信主後仍然保持他的獨特藝術性來事奉,今日我們的獨特性又是甚麼呢? 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我們的獨特性來與基督共工呢?

主禱文作為個人生活指標

主禱文除了是一篇禱文,是一篇渴求和平和合一的禱文之外,亦可以是我們生活的指標。

在我們生活社區,甚至在各個溝通軟件如WhatsApp Group 和Facebook 上,除了唇槍舌劍之外,我們也能不能踐行神的旨意的呢?

我們的教會呢? 教會不一定也有神的旨意。各位會友都帶著各項包袱如社會文化、資本主義的心態來教會,我們不能期望信徒穿過教會大門,就華麗轉身變得屬靈聖潔。但正因為神的旨意往往和我們的生活模式有衝突,我們更要努力靈修。

主禱文作為社區參與的藍本

假如你的靈修旅程已經由Being,昇華至Doing階段,今日我們效法耶穌,進入社區,你會有甚麼想做、想完成?會不會是跟貧窮、環境保育、政治環境、動物權益、愛滋病病毒感染、跨性別議題、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表達、或是和性工作權益有關? 你又有沒有嘗試親身的了解過那些議題背後,被壓迫者的世界呢? 誤解往往就是因為未能進入對方世界而生。

如果今日耶穌再臨,我相信他一定不會進入教會,因為耶穌從來都是進入人群的。你真的願意效法基督嗎? 最後讓我們以主禱文作結,求主的旨意行在香港。